当前位置:科学 > 正文

“消失”的朋友圈?朋友圈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2023-08-28 07:10:3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微信列表中的一些朋友们

突然“销声匿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朋友圈页面变得一片空白

这是为什么?

答案或许可以在豆瓣里找到

豆瓣热门话题“不发朋友圈的我们”

共有2.4万篇内容 浏览量超7千万次

那些“消失”的朋友圈

可能都藏在这儿了

图片来源:豆瓣

朋友圈的社恐,豆瓣的社牛

在这个话题里

有网友表示朋友圈功能已经关闭7年

许多人在评论区响应

关闭朋友圈

“第四天”“八个月”“一年半”

图片来源:豆瓣

至于关闭朋友圈的理由

则是五花八门

有网友说相比朋友圈

豆瓣更方便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

不用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

是自己的“秘密基地”

图片来源:豆瓣

在这里

你可以大方做自己

总会有人欣赏你的美丽

他们会默默地收藏到豆列

“美美与共”“喜欢”“美”

有谁会不爱这种相互欣赏的氛围呢?

图片来源:豆瓣

当你晒出自拍

有人会回应“喜欢真实的你”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真诚的认可

让你能够抛弃人设和包袱

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图片来源:豆瓣

如果想要P图精修照片

也可以怎么好看怎么P

反正也没有人认识你

也不用担心被评头论足

图片来源:豆瓣

你还可以大胆求赞

总有人能接住你的分享欲

你们可能素未谋面

却能互相为对方提供情感支持

图片来源:豆瓣

朋友圈可能没有人懂你

但是豆瓣会有人懂

因为你们读过同一本书

懂得同一份浪漫

图片来源:豆瓣

此外也有很多网友表示

不发朋友圈是因为

朋友圈没有在乎的人

或者已经给在乎的人分享过了

图片来源:豆瓣

当然

最简单的理由可能是

正在为生存忙忙碌碌

“在努力生活”

图片来源:豆瓣

不发朋友圈,是为了任性地做自己从网友发帖内容看来,“不敢发朋友圈”“朋友圈没有人懂”“朋友圈没有在乎的人”“朋友圈没几个朋友”,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不发朋友圈的我们”指的并不是我们抛弃了这种分享欲,相反是转移了阵地,将分享欲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交媒体网络,与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邂逅,建立起奇妙的感情联系。因此,这个话题空间自然而然地取代了朋友圈,成为

这个树洞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这个话题空间

可以突破个人现实身份

带来的限制

包容性更大

朋友圈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

是因为随着交际圈扩大

很多微信好友虽然认识并不熟识

只限于点头之交

部分自我呈现就显得过于私人

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评判和误解

比如

自拍、碎碎念、emo日记、好物分享等

可能会被认为是过于做作矫情

出现阴阳怪气的声音

下次见面的时候

彼此都会感到尴尬,无所适从

于是在发布朋友圈之前

稍微思考一下

“我发这条朋友圈会不会不太好?”

分享欲就被劝退了

而在豆瓣话题空间

大家相互不认识

反而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

因此有人说:

朋友圈里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互联网上的才是

其次比起朋友圈

它更能满足自我呈现与表演

获得关注和反馈的情感需求

互动性更强

有时候

在精心打扮之后美美出门拍照

将好心情朋友圈却无人问津

发朋友圈的目的和结果背离

兴致勃勃分享却兴致缺缺收尾

一天的好心情都被破坏

但是在这个豆瓣话题空间

你的精修P图会获得他人的赞赏

你的尴尬生活瞬间有人可以分享

你的“发疯emo文学”会引发许多人共鸣

只要不带敌意

评论都会比较友善

陌生网友提供的情感支持

能够充分满足你的分享欲

在这里能够收获许多人的理解与认可

发不发朋友圈

当然就显得无足轻重啦

南都校探(nanduxiaotan)报道

策划/文案:揭琪 实习生 潘佳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月壤形成的主要原因 月壤与土壤有什么区别

月壤形成的主要原因月壤形成过程没有生物活动参与,没有有机质,还极度缺水干燥;组成月壤的矿物粉末基本是由陨石撞击破砰形成,因此,粉末 【详细】

域名抢注是是什么意思?投资角度来看什么域名好?

域名抢注是是什么意思域名抢注是通过抢先注册的方式获得互联网删除的域名的使用权。域名是由点分隔的一串数字,用于标记一台计算机或一组计 【详细】

捷达保养费用是多少?捷达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捷达保养费用是多少?全新捷达的保修期为2年或6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新车可享受一次免费保养,首次免费保养在5000-7500km或1年内进行。如 【详细】

天然气泄露会造成爆炸吗?天然气泄漏怎么办?

天然气泄露会造成爆炸吗?家里用的天然气如果泄露是会发生爆炸的。当空气中含有混合天然气时,在与火源接触的一系列爆炸危险中,就会发生爆 【详细】

四部门明确App收集个人信息范围 个人信息保护范围判断标准

四部门明确App收集个人信息范围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 【详细】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0

科技资讯网 版权所有